25年国庆回湖南路过桂林,时间还早,带女儿去了一趟芦笛岩还有尧山



        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,在光明山的南侧山腰。洞口原长有一种芦荻草,传说可以做笛子,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,芦笛岩因此得名。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,1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,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,地下水位下降,地下湖变成了山洞。后来,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,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,变成了含有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。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,二氧化碳溢出,钙离子就沉淀结晶,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,人们称赞芦笛岩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。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来芦笛岩游览,芦笛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迹,但历代都没有开发。芦笛岩于1959年开始进行勘测与建设。196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。

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, 从前叫毛毛头山。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, 仅容一人进出,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,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。《临桂县志》里, 记载了光明山,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。
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(792年)以来的壁书70余则,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。这些壁书表明,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。附近的村民,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,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。
“芦笛岩头枷锁破, 桃花源内仙灵唱。”(郭沫若《满江红·咏芦笛岩》)解放以后, 人们生活安定, 用不着避难了,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。1959年,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, 经过勘测建设, 于1962年正式开放。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,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,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,芦笛岩因此得名。


史书上记载,尧山原是桂林古海中的一座岛屿,也是当时桂林的土山。
《郡国志》云:广州尧山,高四千丈,自番禺、交阯见之。有飓风,风发屋折树翻湖焉。
尧山上曾建有尧庙、后寿佛寺和白云观
海拔200米处,明代时建有祝圣庵(又名茅坪庵);海拔650米左右,唐代时建有白鹿禅寺,为白鹿禅师故居(亦称玉皇阁)。
尧山脚下有明代靖江王陵和抗清英雄张同敞墓。

      山势大致南北延伸,高大雄浑,状如伏牛,俗名牛山。尧山山体断层自两亿年前的印支运动,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及2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,尧山不断地推向高处,成为桂林群山的最高峰。远云16~8亿年前,尧山原为海底,约在4亿年前的广西运动抬升为陆地,其后又降为浅海, 3.6亿年前再由砂岩与页岩组成,经亿万年来, 以物理风化为主,岩体缓慢地破坏,形成平缓的“土山”, 至今表层的碎屑堆积物仍留存在山坡与山麓。

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
相关推荐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25年国庆回湖南路过桂林,时间还早,带女儿去了一趟芦笛岩还有尧山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